台灣紅藜是台灣原住民耕作幾百年的營養主食,為五穀雜糧的一種,在19世紀初台灣面臨嚴重旱災時,因全營養的特性成為人民的救命糧食。紅藜因品種尚未經過純化,紅、黃、橘、紫等不同色彩的豔麗花穗在綠田間十分亮眼奪目,讓許多人新年假期走訪台東,只為一睹紅藜花海的繽紛。
紅藜的顆粒小、口感軟、僅有淡淡的清香,屬於全穀類無麩質的鹼性食物,可單煮也可混合米飯一同烹飪,也非常推薦參考藜麥食譜進行烹調,是適合全家大大小小一起享用的健康食物!
不少人會分不清「藜麥」與「紅藜」,雖然它們屬於同一個藜科家族,但兩者其實是外觀、大小、顏色都不同的作物。來看看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吧!
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,顏色多樣,常見的有白藜麥、紅藜麥與黑藜麥等,只是因為進口藜麥通常是紅色系,才會被翻譯成紅藜或紅藜麥。
藜麥與台灣紅藜都富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與礦物質,維生素含量與種類均衡,口感較綿密。
台灣紅藜是台灣的原生品種,主要呈現紅色,紅藜跟藜麥都富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與礦物質,但紅藜的抗氧化物質(花青素)較多,口感也較有嚼勁。
台灣紅藜與藜麥都是營養豐富的全穀物,不過,台灣紅藜在抗氧化功效上則略勝一籌。
藜麥(Quinoa)是聯合國認定的高營養超級食物。
而台灣紅藜經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發現,是正港台灣本土的原生物種,也是藜麥的近親。外觀看起來比藜麥細小,更厲害的是,其營養成分均高於藜麥,而且熱量比藜麥還低!
營養成分 | 台灣紅藜 | 南美藜麥 |
---|---|---|
膳食纖維 | 17.6g /100g | 7.0g /100g |
蛋白質 | 14.4g /100g | 14.12g /100g |
脂肪 | 0.91g /100g | 6.07g /100g |
澱粉 | 50.3g /100g | 64.16g /100g |
鈣 | 2523ppm | 470ppm |
鐵 | 55.6ppm | 46ppm |
鉀 | 238ppm | 50ppm |
鎂 | 2523ppm | 1970ppm |
鋅 | 24.5ppm | 31ppm |
台灣紅藜兼具三種特性:全穀、無麩質、鹼性食物。全榖的營養價值比精緻穀類高,保留了天然食物中的完整營養。
台灣紅藜無麩質,且為鹼性食物,有助健康維持、營養補給,紅藜含有能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,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;當病原體入侵體內,抗體形成之前,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,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。
台灣原生種的紅藜含有多種營養素,價值勝過南美洲藜麥、奇亞籽、亞麻仁籽等,一般被大眾視為營養價值偏高的穀物,除了營養成分優於其他五穀雜糧。更棒的是,紅藜的脂肪與澱粉量很少,讓你在吃下健康的時候輕鬆無負擔!
★ 誰不適合吃紅藜?
※需特別注意,腎臟功能不佳的人原本就不適合吃五穀類,台灣紅藜的鉀含量較高,對於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來說會是負擔,所以不建議食用。
但對健康的人來說,鉀沒有上限攝取量。
紅藜俗稱的「殼」,其實是花的構造,因此帶殼紅藜是「花包覆著種子」,而脫殼紅藜則是單純的種子。兩者營養成分差異不大,主要分別在於帶殼紅藜因為保留了「花」,也保有較多的甜菜色素和膳食纖維;脫殼紅藜因是單純的種子,故蛋白質含量比例相對較高。
在烹調上都是相同的,以清水洗淨後,再烹煮食用,兩者皆帶有淡雅的紅藜清香。
帶殼紅藜的味道及口感較明顯,且顏色艷麗,應用於料理中可增添多層次口感及色香味;
而脫殼紅藜則是比較細軟,適合幼童、長輩、清淡飲食者,或是第一次吃紅藜的人嘗試。
台灣紅藜有各種不同的品系,由於紅藜是近年才開始被注意的作物,品系選育與純化仍不如其他五穀雜糧成熟,所以會有各色種皮,包括紅色、黃色及黑色。若看到紅藜中有黑色小點,那其實是黑色種皮的台灣紅藜,同樣富有高營養價值,請放心食用!
信豐目前正全力進行台灣藜品系純化的研究,希望可以讓台灣藜持續進化!
講了那麼多紅藜的好處,究竟紅藜是如何從種子成長為台灣的驕傲呢?
台灣紅藜從播種到籽實成熟掉落,通常需時約 95~125天,但是時間長短和成熟時的植株高度會因季節而異,冬季栽植時因氣溫較低,需要較長的時間生長,植株高度也會較高,可長至200公分。但是在夏季時,因台灣常有大雨會對紅藜造成嚴重傷害,且高溫高濕也容易引起病原感染,因此,紅藜不宜在高溫潮濕的雨季培育。
紅藜的顆粒比芝麻細小,口感卻如豆腐般軟嫩、口味則僅有淡淡的玉米鬚香,非常適合加入各式菜餚增添風味,與一般健康食品比較起來美味許多,一家大小都適合吃。不僅可以製作成沙拉、燉飯、煎餅,還能製作成三明治享用!這邊提供大家 4 道營養滿分的紅藜料理食譜!吃得健康、吃得美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