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紅藜是台灣原住民族幾百年來栽種的營養主食,屬於五穀雜糧的一種。由於其擁有豐富的蛋白質、膳食纖維與多種礦物質,又被譽為「台版藜麥」。在19世紀初台灣遭逢嚴重旱災時,紅藜憑藉全營養的特性,成為當時人民糧食。
紅藜的顆粒小、口感軟、僅有淡淡的清香,屬於全穀類無麩質的鹼性食物,可單煮也可混合米飯一同烹飪,也非常推薦參考藜麥食譜進行烹調,是適合全家大大小小一起享用的健康食物!
隨著健康飲食趨勢興起,紅藜與藜麥這兩種超級食物成為市場焦點,吸引許多關注養生與健康的消費者。不少人會分不清「藜麥」與「紅藜」,雖然它們屬於同一個藜科家族,但兩者其實是外觀、大小、顏色都不同的作物。來看看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吧!
藜麥源自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,是印加文明的重要糧食作物。藜麥的品種多樣,主要有白藜麥、紅藜麥與黑藜麥三種,其中紅藜麥因為顏色與紅藜相似,經常被混淆,才會翻譯成紅藜或紅藜麥。但需注意的是,進口的紅藜麥與台灣原生的紅藜在營養成分與口感上略有不同。
藜麥與台灣紅藜都富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與礦物質,維生素含量與種類均衡,口感較綿密。
紅藜是台灣珍貴的原生作物之一,擁有數百年的種植歷史,世代由原住民細心耕作,因此被譽為「台灣紅寶石」或「台灣版藜麥」。外觀主要呈現紅色的紅藜,富含優質蛋白質、膳食纖維與多種礦物質,是天然的營養穀物選擇。
與一般藜麥相比,紅藜含有更高含量的抗氧化物質,有助於對抗自由基、維持身體健康。此外,紅藜口感富有嚼勁,帶有淡淡清香,不論是單獨烹煮,或混合白米、糙米、其他穀物一同煮食,都能提升整體風味與營養,是日常飲食中不可多得的健康食材。
藜麥與台灣紅藜都是營養豐富的全穀物,不過,台灣紅藜在抗氧化功效上則略勝一籌。
藜麥(Quinoa)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的高營養超級食物。
台灣紅藜經由屏東科技大學研究證實,確實是正港台灣本土的原生物種。雖然紅藜在外觀上比一般藜麥更細小,卻與藜麥同屬近親,具備相似的營養價值與食用方式。
紅藜與藜麥皆富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及多種礦物質,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來源。但更厲害的是,紅藜大部分的營養成分均高於藜麥,特別是在「抗氧化物質(花青素)」含量上,遠遠超過藜麥,而且熱量比藜麥還低!是更輕盈無負擔的健康穀物。
營養成分 | 台灣紅藜 | 藜麥 |
---|---|---|
膳食纖維 | 17.6g /100g ![]() | 7.0g /100g |
蛋白質 | 14.4g /100g ![]() | 14.12g /100g |
脂肪 | 0.91g /100g ![]() | 6.07g /100g |
澱粉 | 50.3g /100g ![]() | 64.16g /100g |
鈣 | 2523ppm ![]() | 470ppm |
鐵 | 55.6ppm ![]() | 46ppm |
鉀 | 238ppm ![]() | 50ppm |
鎂 | 2523ppm ![]() | 1970ppm |
鋅 | 24.5ppm | 31ppm ![]() |
台灣紅藜兼具三種特性:全穀、無麩質、鹼性食物。全榖的營養價值比精緻穀類高,保留了天然食物中的完整營養。
台灣紅藜為無麩質且屬於鹼性食物,對健康維持與營養補給具有良好助益。紅藜富含具有提升免疫力作用的三萜類化合物,能有效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機制。當病原體入侵體內、抗體尚未形成時,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便會主動出擊,協助清除病毒與細菌,進一步降低對身體的傷害。
紅藜不僅是營養價值極高的穀物,更是一種天然的免疫保護食品,適合作為日常飲食中的健康補給來源。
台灣原生種的紅藜含有多種營養素,價值勝過南美洲藜麥、奇亞籽、亞麻仁籽等,一般被大眾視為營養價值偏高的穀物,除了營養成分優於其他五穀雜糧。更棒的是,紅藜的脂肪與澱粉量很少,讓你在吃下健康的時候輕鬆無負擔!
★ 誰不適合吃紅藜?
※雖然紅藜營養豐富,但腎臟功能不佳的人需特別注意,台灣紅藜的鉀含量較高,可能會對腎臟造成負擔,所以不建議食用。
一般健康族群則無需擔心,適量食用即可享受紅藜的營養益處。
紅藜俗稱的「殼」,其實是花的構造,因此,兩者營養成分差異不大,主要分別在於帶殼紅藜因為保留了「花」,也保有較多的甜菜色素和膳食纖維;脫殼紅藜因是單純的種子,故蛋白質含量比例相對較高。兩者在烹調上都是相同的,先以清水洗淨後,再烹煮食用,皆帶有淡雅的紅藜清香。
帶殼紅藜是「花包覆著種子」,保有較多的甜菜色素和膳食纖維,味道及口感較明顯,且顏色艷麗,應用於料理中可增添多層次口感及色香味。
脫殼紅藜是單純的種子,蛋白質含量比例相對較高,口感較柔軟,適合幼童、長輩、清淡飲食者、消化較弱者,或是第一次吃紅藜的人嘗試。
台灣紅藜有各種不同的品系,由於紅藜是近年才開始被注意的作物,品系選育與純化仍不如其他五穀雜糧成熟,所以會有各色種皮,包括紅色、黃色及黑色。若看到紅藜中有黑色小點,那其實是黑色種皮的台灣紅藜,同樣富有高營養價值,請放心食用!
信豐目前正全力進行台灣藜品系純化的研究,希望可以讓台灣藜持續進化!
講了那麼多紅藜的好處,究竟紅藜是如何從種子成長為台灣的驕傲呢?
台灣紅藜從播種到籽實成熟掉落,通常需時約 95~125天,但是時間長短和成熟時的植株高度會因季節而異,冬季栽植時因氣溫較低,需要較長的時間生長,植株高度也會較高,可長至200公分。但是在夏季時,因台灣常有大雨會對紅藜造成嚴重傷害,且高溫高濕也容易引起病原感染,因此,紅藜不宜在高溫潮濕的雨季培育。
紅藜的烹調方式簡單,與藜麥類似,非常適合加入各式菜餚增添風味,與一般健康食品比較起來美味許多,一家大小都適合吃。紅藜的顆粒比芝麻細小,口感卻如豆腐般軟嫩、口味則僅有淡淡的玉米鬚香,不僅可以製作成沙拉、燉飯、煎餅,還能製作成三明治享用!紅藜不僅可作為主食,也可作為甜點或點心的原料,廣泛應用於各種創意料理中。這邊提供大家用紅藜代替藜麥的4種創意料理食譜!讓您吃得健康、吃得美味!
台灣紅藜與南美藜麥同為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,各自具備獨特的健康價值。紅藜作為台灣原生作物,不僅富含抗氧化物質,在地生產更具低碳環保意義,是值得推廣的健康穀物。下次在選擇穀類食品時,不妨考慮紅藜,為健康生活增添一道來自土地的紅色活力。